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聚合力谋新篇——2024年度中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述职会侧记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廉洁文化中国行 | 钱塘风物清为骨

发布时间:2021-01-1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廉洁文化中国行 | 钱塘风物清为骨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春赏苏堤春晓,夏游曲院风荷,秋被满陇桂雨,冬踏断桥残雪,是杭州人的雅趣。然而,文艺的江南风情背后,也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铁骨铮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节用爱人,视民如伤”的勤政爱民。一起走进杭州。

  站在杭州看良渚

  走进杭州,必走近“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

  富饶的环太湖地区,北至长江、南抵钱塘。西施浣纱的凄美、勾践卧薪的胆识、干将莫邪的壮烈,吴越故地曾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然于春秋之前,这里却予人一种“若明若昧”的感觉,似是一片“化外之地”。

  直至20世纪,当考古学家将“良渚”这个名字纳入了历史的视野,我们才得以为这亘古的辉煌心生感叹。

  良渚,意思是“美丽的水中陆地”。如同名字一样,坐落于太湖西南的良渚遗址,地处丘陵与平原相交之处,拥有适宜农耕的肥沃土地与丰富充沛的水资源。

  1936年冬,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者施昕更在杭县附近发现了一些黑陶,并进行小规模试掘,“得到了不少陶器和石器”,写成《良渚》一书,揭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良渚黑陶曾被认为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支系,其年代晚于龙山文化。后来的发掘,尤其是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震惊世界,因其无可比拟之精美,从而使考古学家发现,良渚类型的史前文化遗存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别。

  1959年,时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把此类型的考古文化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和碳十四测年方法,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为距今5300至4300年。此后,数代考古学家付出辛勤努力,终于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一个五千年前的伟大城市文明和早期国家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良渚古城遗址,属于今天的杭州市余杭区,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

  倘若游杭州,良渚博物院当是必去之处。走进前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全景式的从空中拍摄的良渚遗址大幅投影航片,包括良渚古城墙、莫角山宫殿、瑶山和汇观山祭坛等。地面上则是玻璃地坪下的杭州城区及杭州湾全景沙盘,地坪与墙上投影自然连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这样一种“站在杭州看良渚”的创意,正如介绍所说:“5000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汇地带,位处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东南端是五代吴越国及东汉以后形成的杭州主城区。这一圆弧形地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重心大体上先是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到余杭,再从余杭发展到东部的杭州。”这印证了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那个著名论断:杭州从良渚遗址起步。

  历史上“杭”字,包括余杭的杭、杭州的杭多有传说。相传大禹治水会盟诸侯于会稽时舟行至此,舍其杭而登陆,杭,即为方舟,故名余杭。另有一说是大禹在这里造舟以渡,古越人称之为禹杭……所有这一切传说其实都包含着历史的重大信息:余杭、禹杭,包括良渚等等,均与中华文化的开拓和继承相关。

  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当我们再次凝视良渚遗迹,不得不感慨于这座古老城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轴上留下的璀璨坐标。

  丹心赤诚造海塘

  滔滔钱江水,悠悠古海塘。

  钱塘涌潮蔚为壮观,可古时也曾害苦了两岸的百姓。《旧唐书》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

  为抵御大潮入侵,聪明勤劳的杭州人也想出了方法,那就是修筑堤坝,也称海塘。

  古海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钱塘江河口两岸平原的御潮屏障。正是有了海塘的守护,才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

  位于杭州市江干区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杭州钱塘江海塘文化。一层的海塘遗址区,实景展现了明清时期古海塘风貌,漫步其中,可切实感受到海塘的大气磅礴、古人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了解海塘修建中塘官的清廉故事,以及为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担当不作为而设置的责任追究等制度措施。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垒土筑塘以阻挡潮水。从越王勾践到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建的均为“土塘”。宋代则以硬土辅以树枝、藤条等材料,以达加固目的,称为“柴塘”。宋元时期,塘堤仍显脆弱,海岸塌陷越来越严重,朝廷不得不年年加以修筑、加固、拓展,并在要害部位首创直立式石塘,修塘技术亦随之日益精细。至明朝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将筑塘技术推向成熟。

  在清康乾盛世的130多年间,先后有14次规模较大的修筑工程,耗巨资将大多数土(柴)塘改建成石塘。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在书写鱼鳞石塘的诗文中有“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的感慨,足见工程耗资之巨、百姓艰辛之重。

  海塘修建关乎万民生计,然而潮灾无情,非人力可遏,危急关头能否挺身而出,考验的是为官者的担当。唐代一位名叫石槐的塘官,将个人多年积蓄的银两悉数捐出,最后又变卖田地,倾家荡产投入筑塘,亲临工地,最终劳累而死,当朝为其立庙竖碑,封为“潮王”。宋代,浙东转运司黄恕在修塘时突遇大潮来袭,向民夫振臂高呼:“吾身堵处速抛石,勿顾及吾安危,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遂纵身跃入决口,众役迅即投土,终使两塘合成,黄恕瞬间葬身恶潮。其时百姓哀号,悲恸云天。

  工程重大、耗资巨大,在海塘修造过程中,官员清廉是减少“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必要前提。展厅中可见陈尧佐、张夏、李辅耀等人修造海塘的清廉事迹。被称为“清末修塘第一人”的李辅耀,在担任浙江海塘工程督办期间,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大胆改革,整治贪官污吏。海塘修复工程完成后,被李辅耀革职的官员诬告其贪污公款,朝廷命两江总督魏光焘彻查,幸而李辅耀账目一清二楚,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汇总的工程款收支账单中,款数竟详细到元、角、分、毫、厘、忽、微,有力地证明了所谓贪污之事是“子虚乌有”。

  然而,海塘修建中的贪污腐败、敷衍不作为等问题,依旧会出现。对此,历朝历代多次重申法度,对海塘的修筑、防御、塘身结构、施工部署、管理组织等皆制以详规。明代有了“恃赏罚以为功惩”“勤惰各官听巡盐御史分别题请,以示惩处”“在工各官有偷安误事及侵克不俭者,即时分别发落”等规定。明嘉靖九年,首创海塘保固制度。为使督修、承建海塘人员依法筑塘,不发生偷工减料之事,规定塘成三年内坍塌者,需依法惩办。清朝时又增设了一系列细化的规章,如海塘需根据不同用材以及所处工段险平,分定不同保固期。如在限内损坏,则着令承修员培修,即便相关责任人本人已经去世,也须由家属培修,等等。

  勇于担当、清正廉洁、造福百姓,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留痕的都是这样的工程和作为。

  走在馆内,回顾百年来海塘工程的往事,百般感触萦绕心头。曾经湮没的抗潮石塘与志功碑铭,遥望相对,有形的海塘与无形的精神浑然一物,何为崇高、何为永恒,不言而喻。

  千载湖山留正气

  杭州之美,在于城市中间有西湖,而西湖又被群山所包围。环绕西湖的众山中,吴山对于杭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仅仅因为这里原是旧时杭州城的核心,汇聚着大井巷、清河坊等老杭州繁华的象征,更因为这是一座蜿蜒漫布楔入城区的山,杭州的老百姓游走起来比较方便,所以世世代代、朝朝夕夕,早把这座山头踏熟了。

  吴山也称城隍山,春秋时期属吴国南界,是由紫阳、云居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弧形山丘的总称。虽不高,却可览尽杭州的江、山、湖、城盛景——东、北、西北可俯瞰城区和西湖,南面眺望钱塘江。传说,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在杭州就义之前,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望见吴山时,长叹了一句:“好山色!”

  读懂了吴山的历史,便会理解这“好山色”,不仅仅是指吴山的自然风光,更是自然风光和精神财富相融相生的那种好山色——据不完全统计,在吴山上现存各朝代清官廉吏相关的历史足迹,多达20余处。

  吴山瑞石山顶有座阮公祠,是为纪念清代浙江巡抚阮元而建。他三次来到浙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情,阮公祠大殿四周的瓷板画讲述了他在浙江的主要功绩。阮元担任巡抚时,距离上一次李卫大规模疏浚西湖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由于年久失修,西湖堤岸坍毁、湖面淤塞。于是,他两次主持西湖疏浚工程,挖出来的葑泥在湖中堆出了一个岛——西湖文化景观标志性的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形成了。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小岛命名为阮公墩。

  出阮公祠再走不远,可见三茅观遗址。明代时,三茅观里曾设有书馆,少年于谦常与学友三五人登吴山三茅观读书。登山健体、赏景怡情、读书明志,给于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据说,他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写下了不朽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廉洁奉公的品德,“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故事人尽皆知,而他最后被诬入狱时,已经官至兵部尚书,但搜家时却只搜出一堆书来,根本没有什么财产。后世曾把岳飞、于谦和张苍水称为“西湖三杰”,而于谦本人在生前就已经把岳飞作为自己的榜样,即便死后也想要伴着岳飞,这有诗为证:“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接着走下去,就来到杭州的城隍庙,也就是大明按察使周新的祠宇。在古代,有水的城池被称为城,而没有水的城池被称为隍,后来二者合一就有了城隍。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神,浙江的城隍神就是明代卓有政绩又刚直不阿的官员周新。他虽为正三品的省按察使,生活却非常俭朴,从不收取不义之财,民间一直流传着他“悬鹅示众”拒绝贿赂的故事。不幸的是周新最终被人陷害致死,其去世的消息在浙江百姓中传开后,百姓纷纷哭祭并进京申冤。明成祖得知一个清官被错杀,便下旨敕封周新为浙江的城隍神。后来民间便流传有不少关于周新化身为神,继续治贪除恶,保境安民的传说,无不寄托着百姓希望“青天不灭”的美好愿望。

  杭州山水,天造之物。多少名人志士忘情于此,岳飞、于谦、白居易、苏轼、范仲淹……列数那些青史留名的杭州官员,虽然他们各有建树,影响不一,但共同的特点都是能克己清正、以民为本、造福百姓,从而也为百姓所世代铭记。

  走进杭州,是走进美景,亦是走近不朽之灵魂。(田心)

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